学校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称为精英教育?揭秘精英教育的真相!
发布:2022-08-01 10:09:27 分类:留学知识 点击:1006 作者:管理员
精英教育(elite education),学术圈大多认为:旨在培养高潜力青少年人群的精英意识与能力的教育方式。精英教育特别强调受教育者的智力、强调基础,有机会接受所谓精英教育的人占同龄人的比例很小,在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1999年大中专院校在扩招前,中国的大中专教育录取率低、选拔严格,通过者大多智力拔群,毕业后有“铁饭碗”和干部身份,都是精英教育。那现在呢?学校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称为精英教育?
一、学校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称为精英教育?
(一)人均占有充分的资源。
培养人才最需要的就是资源!资源包括教师的质量和数量、图书文献资料、科学实验的仪器装备、教室、实验室等。没资源,办教育,那是自欺欺人。扩招的代价,就是牺牲质量,降低标准。
单位教师所教授(或者指导)的学生数量过多,就等于稀释了学生们所应该享受的资源。没有试验用的仪器和设备,学生所学的知识就等于之上谈兵,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无法做到真正地理解,更不能运用自如,只能是考完试后一忘了之。如此培养的学生,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中国学生在动手能力上不如外国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既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猪”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不仅没有钱买“猪”,也没有明白人懂“猪”,更没有条件来让学生玩“猪”,懂“猪”。
一个导师指导20几个学生,学生们会享受到什么样质量的指导?学生们的受益怎么能与只带5-6个学生之导师门下的学生们相提并论?那导师极大的可能是思想枯竭,黔驴技穷,没有什么好的问题去让学生们做。因此,精英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的教师与学生之比。我最近问过一位美国某大学的教授,他们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本科学生每年招生不到30个,而他们的教授有近20个,他们教育质量我们可想而知。
(二) 淘汰制。
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既不那么入门容易(学苗竞争激烈),出门则更难。再看我们,已经几乎没有任何淘汰机制,“维稳”压倒一切。导师不敢淘汰,什么样的学生都能够混出来。
前些日子,一位把孩子送到美国杜克大学读本科的学生家长对我说,她女儿,现在每天都要后半夜1-2点睡觉,作业做不完,周末也要这样。不过真能够学到东西,家长虽然承受着高昂学费的压力,但也很坦然。再看看我们的大学,能学到什么?学生们有什么压力?不要说本科生,即便是我们现在的研究生,又有多少人在周末到实验室来工作?晚上苦读到深夜?
没有压力,没有淘汰,自然培养不出来高端人才!标准低就,没有品牌,本身就有悖教育的基本规律。
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在招收研究生上的“窝里斗”是地道的中国特色。这在任何发达国家都是罕见的!
中国科学院的出路在于走培养精英之路,让那些选择中科院的学生享受到更好的资源,以培养“精英”和“领军人物”为特色,而非去和大学拼数量。中科院应成为“特种部队”,去执行“斩首行动”,而不是大部队,野战军。
二、精英教育的错误倾向。
1、精英教育不是物质追求。
如果只从表面风度与生活方式上去理解“精英”,精英教育也就成了对物质时尚与潮流的追捧,大学似乎大有成为美容机构或礼仪学校的趋势。其实,精英培养不是一些事关精英的技能培养,譬如会打高尔夫,精英意识首先是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科学素质,其次才是个性气质修养,我们的大学在精英教育上是本末倒置了。
创办于1701 年的美国耶鲁大学三百年来培养了大批影响美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甚至被誉 为“总统的摇篮”。耶鲁校长被问及应如何培养精英人物时,他并没有过多地谈及耶鲁的硬件设施在培养精英学生过程中的意义,而是谈到了学生社团。他指出,耶鲁的学生有自己组织的 250个社团,由于每年都有学生毕业,这250个社团中,每年都有一些要更换领导班子。耶鲁大学有 1万多名学生。这样算来,20% 的耶鲁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某个社团的 ,他觉得学生在自己的社团中会培养各种有用的能力。事实上,这些社团实际上就是培养领导才能的一个实验室,与人合作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说服动员能力等许多重要能力都是在这些社团活动中得以培养。耶鲁校长的谈话对我们一些动辄就谈政府投入不足,注重用巨资引进先进的国外硬件设备的校长来说,无疑更具有启迪意义。由此看来,学生最高贵的修养并不一定需要过高的教学成本,需要的是教育理念,譬如:善意的微笑、妥帖的语言、团队合作的精神、组织能力等等,这都可以通过课堂与生活教育而获取。
2、精英意识不等于特权意识。
精英教育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受儒家文化和皇权统治限制的,学而优则仕,民间精英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进入上层社会。憧憬着以后的飞黄腾达,准精英们也不免对自己另眼相看。告诫自己要在各方面做好准备,生活上要比普通人多享受一些,吃过的多,见过的广,以免有朝一日跻身豪门的时候,因为不懂规矩,暴露出自己的真实出身。同时准精英也要与自己眼里的普通人“划清界限”,处处显示自己的特殊。
真正的精英家庭是如何教育他们的孩子呢?与国内的情况相反,“富也不能富孩子”是许多精英家庭的教育理念。记得有一位教育学研究者曾经写道,在美国很多精英家庭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去,因为贵族学校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特权意识,还有一些家庭,干脆自己掏腰包,让孩子去非洲、拉美、南亚等相对贫困的地方当志愿人员,因为这些家长相信,真正的 才必须了解下层社会。
三、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
美国社会学家特纳将精英培养模式分为二种:一为美国式,即将选择过程尽可能地推迟,所有人都可参加公开竞争,最后产生少数精英,谓之“竞争流动模式”;另一种以英国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为参照,即在文法学校实施早期淘汰机制,胜出者接受专门的精英教育,称为“ 流动模式”。法国的精英教育特点体现在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之间,只有那些高中毕业会考的佼佼者,经过大学预备班的洗礼之后,才能登上大学这一通往精英的坦途。
学校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称为精英教育,现在大家了解了吗?精英教育不是物质追求,不等于特权意识,精英的产生离不开艰苦的历练。精英教育不是指单纯通过考试分数来培养“考试型”人才,而是以综合素质提高来衡量学生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