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只能报招生计划内的专业?
发布:2022-11-03 09:10:55 分类:留学知识 点击:1007 作者:管理员
每年高考落下帷幕,志愿填报就成了让考生和家长纠结不堪的问题,尤其是家长,总担心专业没选好,未来影响孩子的就业以及个人发展。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如今不论男女,其实都害怕选错专业、入错行,因为这关系到个人一辈子的幸福。如果专业没选对,未来就难就业,而找不到好工作,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包括经济情况不理想、婚恋市场没竞争力等等,所以,高考结束后的志愿填报,尤其是选择专业,让很多考生和家长犯难。那高考填报志愿如何选择专业呢?是不是只能报招生计划内的专业?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是不是只能报招生计划内的专业?
是只能报招生计划内的专业的。不在招生计划内的专业意味着今年就不开这个班,或者这个班不在你所在的省招生,这是由教育部根据未来毕业生的去向通盘考虑的。你只能到别的学校去报这个专业。
因为他每个省的招生计划不一样,但是选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毕竟选了之后要学四年,而且转专业的门槛也挺高的。
二、高考填报志愿如何选择专业?
1、“专业”不等于“职业”,学什么未必就干什么
很多考生和家长之所以在选专业时犹豫不决,主要是因为将专业和职业等同化,认为当下所选的专业就是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所以要考虑专业是否是热门、未来是否好就业、以后的发展可能性有哪些等等问题,要多方考虑、左右权衡,最终才能做决定。
其实,虽然绝大多数人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都与专业相关,但百分百对口的却很少,甚至有很多人毕业多年后,所做的工作和当初所学的专业压根没关系。此外,很多企业因为受到岗位编制的约束和限制,也无法确保专业百分百对口,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中,这种现象非常常见。
举个例子,我大学时学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央企,当时投简历时,公司虽然公示了招聘岗位,但面试环节并没有针对某个岗位进行面试,而是将所有他们要招聘的二线职能类岗位的候选人放在一起面试,通过面试筛选后,再分配岗位。因为自己学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所以当时我非常想要进人力资源部工作,虽然专业对口,但最终也没有如愿,被分配到档案管理的岗位上,起初觉得专业不对口,肯定把这个工作干不好,但如今十年过去了,才感受到专业和职业没有太大的关系,把工作做好的前提并不是专业对口,而是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所以,“专业”不等于“职业”,学什么未必就干什么,不要将专业是否热门、是否好就业等问题看得太重。在大学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才是未来就业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从兴趣入手远比从市场入手更容易“出圈”
在填报志愿选专业时,考生往往会从兴趣入手,选择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专业,而家长通常会从市场入手,优先考虑未来是否好就业、是否越来越吃香。两个出发点都没有错,但如果要从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从兴趣入手远此从市场入手更重要。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选择的专业是自己不喜欢的,压根就没有兴趣,那么大学阶段必然就不会花心思好好学习,而如果学习成绩太差,那么必然会影响未来就业。
其次,对于毕业生来说,在没有其他工作经历的前提下,企业判断他是否与招聘岗位匹配的标淮就是专业,除了工科类专业外,专业和岗位百分百对口很难实现,绝大多数情祝下,企业都会选择与岗位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你本身就不喜欢自已的专业,还从事了相关的工作,那么你在工作上的投入必然也不会太多,而这会直接影响你的个人发展。
举个例子,我的一个前同事上的是大专,学的是机械加工,毕业后进厂干车工。虽然是工人,但专业对口,在央企工作,福利待遇都有保障,相比于很多大专毕业生来说,他的出路已经算非常不错的了。但是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也不喜欢这个工作,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是无奈之举,因为高考分数太低,没有其他专业可选。此外,他报考的学校每年的就业情况也都挺好,90%的毕业生都进了央企、国企的工厂,所以他没想太多,报了这个学校和专业。但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才发现,这份工作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非常不喜欢这份工作,觉得每天上班都很痛苦。坚持了半年,他提出了辞职,但因为学历不高,所学专业的专业性又比较强,除了同类型的工厂,他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最后无奈去了一家小私企,做最底层的销售工作,因为只有这份工作对学历、学校、专业没有太多的要求。如今,八年过去了,跟他同期进厂的很多员工,都已经买房、结婚、生子,站稳了脚跟,而他还在为生计而奔波。
所以,选择专业最好从兴趣入手,只有你对一件事真正地感兴趣,你才会为之努力,而努力就会带来成果。大学学习的阶段如此,工作之后的阶段亦是如此,当你对所学专业、所做工作投入地越多,你才越容易成为这个专业、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才越容易获得发展的机会。
3、了解越多越容易出选择,尽可能多开展职业探索
高考填报志愿时,很多考生和家长左右为难,迟迟不敢做决策,很多时候是因为身边的声音太多,亲朋好友各自都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XX专业很好,我们同事的孩子学的这个专业,现在在XX大公司上班”“XX专业千万别选,你看XX学的这个专业,现在连工作都找不到”。虽然这些外界的声音所说的都是事实,并且他人都带着一颗向好的心提出意见,但你作为考生或家长,听得越多就越觉得心乱,不知道该么选择。
其实,选专业最好的方式就是多了解、多尝试、多体验,当你看到一个专业、一份职业的全貌时,你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定见,也能果断地做出决策。这个过程被称为“职业探索”,它的方式有很多,包括职业访谈、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甚至可以通过影视剧进行了解。但不论你采取哪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亲自去体验和探索,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形成自己对某个职业的认知和感受,才能做出最符合自己的决策。
举个例子,我的表弟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分数不高,可选的学校和专业非常有限。家里人有的觉得他情商高,劝他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有的觉得找个稳定工作重要,劝他上技校,学个手艺,他父母觉得他形象好、性格好,热爱打篮球,希望他学个师范类专业,以后出来当老师。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家里人所说的这些工作虽然他都听说过,但是这些工作到底是做什么,到底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适合的,他心里一直打着问好。于是,他没有听从任何人的建议,而是花了一周的时间做职业探索,他通过父母找到不同行业的从业者,询问了不同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的利弊,还亲身体验了一些工作,兼职工作半天或一天。最后,在众多职业的综合对比之下,他选择了师范专业,因为他觉得他喜欢也适合做体育老师。而后,在上大学的期间,相比于其他同学,他的职业目标非常清晰,并且大学四年一直围绕目标而努力。毕业前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书,参加当地的招教考试,最后成功被某小学录取,成为一名小学体育老师。如今已经三年过去了,他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并不断努力,向更高的职业目标迈进。
所以,填报志愿选专业最好不要听取太多别人的建议,一方面别人给出的建议并非一个职业的全貌,另一方面别人的建议都是建立在别人的认知和评判之上的,对你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真正能帮助你做出正确决策的,是你亲身的体验,只有你对某个专业或某个职业有更多地了解、做更多地尝试,才能对其形成自己的看法,进而做出切合内心的选择。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是不是只能报招生计划内的专业”在心中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地认知。高考志愿填报选专业,让很多考生和家长感到头疼,因为专业的选择往往会影响未来的就业,甚至会影响一辈子的职业生涯发展,所以考生和家长都十分慎重。但其实,你只要把握住决策的原则,就不会觉得难以抉择。首先,专业和职业并不完全划等号,现在学的专业未必就是未来的职业,也未必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文科类专业,跨专业、跨领域就业和发展的概率非常大。其次,从长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最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而不要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因为驱动一个人不断深挖、不断前进的是兴趣,任何专业只要做得足够深、足够精,都会成为“热门”,会受到重视,会得到好的回馈。最后,虽然专业和职业不完全划等号,但专业通常指向的是未来的职业,在做选择前,最好能做尽可能多的职业探索,这样才能帮助自己形成定见,做出属于自己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