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学院有专科吗?
发布:2022-11-09 17:23:03 分类:留学知识 点击:1019 作者:管理员
景德镇学院坐落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闻名的千年瓷都——江西省景德镇市,是一所多科性全日制公办地方本科院校。其前身为景德镇教育学院,创建于1977年,2013年升格为景德镇学院。那么,景德镇学院有专科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景德镇学院有专科吗?
景德镇学院有专科。景德镇学院专科专业主要有:药品生产技术、学前教育(师范类)、音乐教育(师范类)、小学语文教育(师范类)。
景德镇学院的省级特色专业(高职高专)主要为:材料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陶瓷艺术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语文教育、物流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省级示范专业(高职高专)为:语文教育、英语教育、生物教育、电脑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二、景德镇学院简介。
景德镇学院(jingdezhen university),坐落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是一所公办多科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为景德镇教育学院,创建于1977年。1993年,学校改制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升格为景德镇学院。
学校现有规划用地面积2025亩,一期建设用地1031亩,一期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二期建设近200亩已经启动。截止目前,在校学生近13000人。设有11个二级学院,本科招生专业31个,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拥有各类图书200万册(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5亿元。校内外实习、实验、实训、实践基地400余个。学校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平安校园、江西省文明校园。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育并举,努力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思想解放、勇于创新、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近800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3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70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近500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和省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省级教学名师、省高校金牌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各类人才80余人。
三、景德镇学院历史沿革。
1977年12月,市革命委员会针对初中教师队伍水平过低的实际,批准办景德镇市教师红专学校。培训在职初中教师,开办业余进修班,借十二小教室上课。
1978年2月, 景德镇市委批准,将红专学校改为景德镇市教育学院,院址暂定四小(今师范附小)。
1978年秋,江西师范学院上饶分院(后改上饶师范专科学校)办景德镇大专班,招收参加全国统考的高中毕业生,始招数学专业1个班,学生54人,由市教育学院代办。
1982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在上饶师专景德镇大专班的基础上,成立景德镇教育学院(1984年教育部备案),享有师范专科学校同等地位和待遇。教育学院主要任务是培训、提高在职的初中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鉴于景德镇市未设师专,教育学院除办初中教师进修班外,同时承担师专任务。
1983年9月,教育学院迁枫树山,与市 主义劳动大学共址。学院由省、市双重领导,以市管为主。
1993年,更名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景德镇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在景德镇高专的基础上筹建景德镇学院的决策。
2013年4月18日,国家教育部函复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在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本科层次的景德镇学院,正式更名为景德镇学院。
2018年11月,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景德镇学院入选。
2019年,景德镇学院搬迁到新校区。
四、景德镇学院是一本还是二本?
首先,这一点希望大家清楚,教育部门并没有划分景德镇学院是一本还是二本,毕业证上只有本科和专科之分,是几本只是民间的说法(某大学在某省是第一批次招生的话,通常认为该大学是一本大学,在第二批次招生的话,通常认为该大学是二本大学)。
景德镇学院在景德镇、江西、河南、广西、四川、贵州、陕西、青海、宁夏、安徽这些省市的录取批次是本科第二批,所以我们可以说景德镇学院在这些省市是二本院校。在其他省市(湖北、湖南、广东、海南、重庆、河北、辽宁、上海、江苏、福建),景德镇学院的录取批次是本科批次,所以我们可以说景德镇学院在这些省市是本科院校。
景德镇学院有专科吗?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全部内容了,快对照看看是否有自己喜欢的专业!当前,景德镇学院正深入学习贯彻 的二十大和 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任务,牢记为 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砥砺奋进,锐意进取,坚决打赢“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高标准通过师范专业认证、高水平通过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三大攻坚战,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奋力谱写建设人民满意的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