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作的文学手法有哪些

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作的文学手法有哪些,全文导读本文共收集了《1. 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作的文学手法有哪些》、《2. 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简介,有哪些著作?》、《3.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想去国外读研,有什么好学校?》、《4. 2019诺贝尔奖陆续揭晓,获得文学奖提名的都有哪些,他们有何成就?》、《5. 一位化学家,先开始爱好文学没有成功,又爱好美术也没》、共计5篇观

本文标题: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作的文学手法有哪些,在当今社会,留学已经成为了大家深造的首选方式。无论是本科生、硕博研究生,甚至是中小学生,都想尽早地接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留学教育,其中很多同学十分关注“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作的文学手法有哪些”相关的问题,为此环俄小编整理了《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作的文学手法有哪些》,欢迎您阅读!若有任何疑问,欢迎您随时联系我们的在线顾问,我们会为您进行专业的1对1答疑!

全文导读

本文共收集了《1. 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作的文学手法有哪些》、《2. 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简介,有哪些著作?》、《3.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想去国外读研,有什么好学校?》、《4. 2019诺贝尔奖陆续揭晓,获得文学奖提名的都有哪些,他们有何成就?》、《5. 一位化学家,先开始爱好文学没有成功,又爱好美术也没》、共计5篇观点性文章及对应的评论供您参阅。

观点一、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作的文学手法有哪些

针对观点一的第1条评论:

他从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过渡到现代主义再进入后现代主义作家之列, 尝试了各种前卫的写作技巧,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他先后发表了28部小说,几乎每一部都有崭新的面目,艺术形式上的新颖独特和标新立异,令读者有目不暇接之感,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小说深邃的主题。这是罗斯拥有大量读者,引导大众想像力的主要原因,是他小说创作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当代美国文坛上一个不同寻常、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当代美国作家中,菲利普·罗斯无疑是最引入注目的一位。这不仅因为他创作的数量大——— 自1959 年发表的处女作《再见吧, 哥仑布》 ( Goodbye, Colum bus and f ive short stories ) 到 2004 年出版的新作《反美阴谋》( The P lot A ga inst Am erica ) ,在长达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 总共发表了28部作品,赢得了大量的读者———也因为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寓意深刻,常常涉及当代美国社会特别是犹太移民中最敏感最尖锐的问题如同化、异化,身份的背叛与回归,两代移民间的隔阂,道德观、价值观的变异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大胆的揭示使他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再加上他作品中露骨的性描写,又给他带来了“色情作家”的非议。对他的小说赞赏有加的或嗤之以鼻的都大有人在,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罗斯的知名度与日俱增,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备受关注和热议,无论是文学评论家还是普通的读者都对他的创作充满了期待和热情,这种“雅俗共赏”的现象是当代文学中所少见的。一些文学批评家在评述罗斯的成功之道时, 都会注意到他的作品有常变常新的特征,其小说的内容涉猎广泛,颠覆性强,一开始就解构了美国犹太文学的一些传统主题,对第一代犹太作家如马拉默德、辛格等人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受苦而为他人的正面形象予以了反拨。在罗斯的笔下, 一个个面目各异,独具个性的美国犹太人突显在读者眼前,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人物在特定的当代美国社会环境中的活动,演绎了一场场多重复杂的人生大戏。罗斯的作品,不断地追踪着现实的流变,其视域所及既有时下的热点,也有前瞻性的预言和对历史的重新思考。把罗斯视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作家甚为确切,从他的小说中可以感受到时代的脉动。其作品内容上的变化,完整地呼应着社会的发展,可以说,菲利普·罗斯极具丰富而多变的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解码、放大研究的文化“信息库”。但是,罗斯创作中的另一个嬗变,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的。我认为,罗斯的作品之所以吸引人们,除了不断能给读者带来对现实关系之复杂、人性之深邃的探索以及对作者睿智感受外,其魅力还在于他创作手法的不断更新,在这方面他几乎成了一个魔术师,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文坛所涌现的文学新潮流中,他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罗斯在艺术手法上的尝试与探索,使他成了一个文学上的“百变金刚”,极为惹眼。他从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转场为现代主义作家,尔后又进入后现代作家行列。其在文学写作技巧方面的创新,堪称艺术上风口浪尖的弄潮儿,几十年不懈的努力与实验,创造了多层次、多色彩、多风格的小说架构,大大地打开了读者的眼界与心界,这也是他小说获奖无数,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福克纳小说奖、法国外国图书奖、捷克弗兰茨·卡夫卡奖等26项奖项并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近年来折桂呼声最高的候选人之一的原因。 一、罗斯的创作,从艺术手法流变的一侧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9 年到 1969年。这10年中主要的作品有《再见吧,哥仑布》、《放任》( L etting Go , 1962) 、《当她顺利的时候》( W hen S he w as Good , 1967)和《波特诺的主诉》① ( Portnoy’s Com pla in t , 1969) ,这段时间基本上处于艺术上的现实主义阶段;第二阶段为整个1980年代,这10年中的代表作品有《我们这一伙》( Ou r Gang , 1971) 、《乳房》( B reast , 1972) 、《我作为男人的一生》( M y L ife as a M an , 1974) 以及1977年出版的《情欲教授》( The P rofessor of Desire )等,这段时间罗斯的创作以模仿现代主义风格为主;最后的第三阶段即以《鬼作家》( The GhostW riter , 1979)为转折,走向了后现代主义实验写作的阶段,其风格更趋多样,甚至打破常规, 杂糅各派,自出机杼。罗斯创作手法的流变,诚如纽约大学莫里斯·狄克斯坦教授(Morris Dick2 stein)所指出的“罗斯想方设法在每个10年重新创造他自己”。 [ 1 ] ( P307)他做到了,而且还相当成功。罗斯以现实主义步入文坛。不少人在谈到罗斯早期的作品时,都会引用欧文·豪的说法,即 “起点较高”。他26 岁时发表的第一部小说集《再见吧,哥仑布》即一炮打响,其中一篇《犹太人的改宗》( The Conversion O f the J ew s ) 被评为 1959年全美最佳短篇小说,他为此还被誉为“神童作家”。这部小说集在1960年又获得了包括国家图书奖在内的多项奖励。著名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如索尔·贝娄、欧文·豪以及艾尔弗雷德· 卡静等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尽管也有不同的看法甚至遭到某些犹太团体猛烈的抨击,认为罗斯有意贬损犹太人形象,但菲利普·罗斯在美国文坛已崭露头角。《再见吧,哥仑布》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述了当代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的真实生活,其线性有序的叙事风格、冷峻客观的视角、精确细腻的环境与人物的刻画使人们看到了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豪威尔斯,特别是亨利·詹姆斯等人对作者的影响;后者是罗斯青年时代最崇拜的导师,他曾细细地拜读了詹姆斯的每一部经典之作并从中汲取营养。可以说,罗斯之所以不再走马拉默德和辛格那种寓言式的创作之路,也没有仿效贝娄独立思辨式的风格,就是因为他更愿意接受像亨利·詹姆斯这样的现实主义范式。这种现实主义比以往传统的现实主义更进一层,除了客观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之外,更强调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和刻画, 因此常常被称之为心理现实主义。除了青年时代的罗斯,美国文坛中得此衣钵的还有厄普代克和女作家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等人。而我认为, 欧文·豪称罗斯的作品“起点较高”正是他看到了这一点。《再见吧,哥仑布》描写了犹太青年尼尔·克鲁格曼与一位犹太女大学生布伦达之间一场短暂的“新式”恋爱。在小说中罗斯以略带讥讽调侃的口吻嘲笑了那些已进入中产阶级的犹太人如布伦达的父母等人的实利主义。整部小说脉络清晰,虽在主线之外还加入了另一条副线即尼尔对黑人孩子的关怀和同情,但这条线索并非可有可无的累赘,而是塑造尼尔这个人物形象的组成部分。小说中大量内心独白的描写为读者理解人物的心理不无裨益。值得注意的是,罗斯在这部处女作中就尝试了对性的描写,这固然是受当时文化环境的影响。D ·H劳伦斯、亨利·米勒以及纳博科夫的作品相继解禁,赫伯特·马库斯《爱欲与文明》( E ros and C ivilza tion , 1955) 、诺曼·布朗的《反抗死生活》( L ife A ga inst D ea th , 1959)等著作的发表,迎来了新一轮的性解放运动,把性看成是个人欲望的满足而不是传宗接代的新观念不胫而走。菲利普·罗斯敏锐地看到这股浪潮对新一代犹太人的冲击和影响,以往犹太移民内心的恐惧与自卑心理正日益瓦解。“良心的复活”可以看成是新一代犹太人反抗宗教与传统束缚的有力武器。罗斯采用当时时髦的 “玛丽·麦卡锡式的性直白”(Mary Mc Carth’s sexual frankness) [ 1 ] ( P294)方式描写了尼尔与布伦达偷情的细节。这种赤裸裸的性描写,当然是主题表达的需要,但是却引起了那些“正统”犹太民众的愤怒,咒骂之声蜂拥而至,但罗斯似乎并不在意,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性”趣盎然成了他创作一贯的特色。和《再见吧,哥仑布》一样,这本集子中其他5 篇短篇故事也以现实主义风格写成。故事中的人物都是犹太人,同时又是美国人,他们的种族之根和美国主流文化的熏陶使自己成了双面人,与第一代犹太作家笔下的形象相去甚远。罗斯犀利的观察力和写实手法把这些处于社会剧变中前顾后瞻,难以自我把握又多少带有人性弱点或精神迷惘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观点二、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简介,有哪些著作?

针对观点二的第1条评论:

  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1923年5月1 日—1999年12月12日)美国黑色幽默派代表作家,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犹太移民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空军中尉。战后进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纽约大学。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曾任《时代》和《展望》等杂志编辑。1958年开始在那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小说和戏剧创作。1961年,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一举成名,当年即放弃职务,专门从事写作。除《第二十二条军规》外,海勒还发表过长篇小说两部:《出了毛病》(1974年)和《象戈尔德一样好》(1979年)。前者通过对美国中产阶级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了60年代弥漫于美国社会的精神崩溃和信仰危机;后者把家庭中的勾心斗角和政府中的权力争夺交织起来描写,表明现代社会的政治权力怎样愚弄一个自视甚高的犹太知识分子,使他产生了飞黄腾达的美梦,荒谬得滑稽可笑。海勒还著有剧本《我们轰炸了纽黑文》(1967年)和《克莱文杰的审判》(1974年),但影响不大。海勒是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在黑色幽默文学中影响最大,成为这一流派的支柱。他的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注意挖掘社会重大主题,揭示现代社会中使人受到推残和折磨的异己力量,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他的创作方法往往是从超现实而不是从写实的角度出发,经常以夸张的手法把生活漫画化,表现了一种和写实性质的真实完全不同的真实。

  作品
  长篇小说
  《第22条军规》(Catch-22,1961)   《出了毛病》又译《出事了》(Something Happened,1974)   《像高尔德一样好》(Good as Gold,1979)   《天晓得》(God Knows,1984)   《如此美景》(Picture This,1988)   《终了时刻》( Portrait of an Artist, as an Old Man,2000)
  短篇小说集
  《多多益善》(Catch As Catch Can: The Collected Stories and Other Writings,2003)
  戏剧
  《我们轰炸纽黑文》(We Bombed in New Haven,1967)   《第22条军规》(Catch 22,1973)   《克莱文杰受审》(Clevinger's Trial,1973)
  电影剧本
  《性与单身女郎》( Sex and the Single Girl,1964)   《皇家赌场》( Dirty Dingus Magee,1970)——未搬上银幕
  自传
  《不可儿戏》(No Laughing Matter,1986)   《彼时此刻》(Now And Then,1998)

观点三、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想去国外读研,有什么好学校?

针对观点三的第1条评论:

亲,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现在国外不管是欧洲或者美国加拿大,或者亚洲的一些国家还都没有完全对口的戏文专业,传媒类的倒是有一些,但是戏文是艺术类范畴,建议你还是先在国内读研,等真正的研究方向明确再往其他专业上深造,除非你特别热爱这个专业,劝你还是换专业出国留学

针对观点三的第2条评论:

美国的学校有这两个专业,
1,Film/Video and Photographic Arts 电影/录像和摄影艺术
2,Arts Management 艺术管理
你可以看看。
好的学校有:卡耐基梅隆大学,罗德岛设计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雪城大学等等

针对观点三的第3条评论:

东京艺术学院

观点四、2019诺贝尔奖陆续揭晓,获得文学奖提名的都有哪些,他们有何成就?

针对观点四的第1条评论: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即将揭晓,获得文学奖提名的作家有好几位,有中国的作家残雪,中国的作家余华,还有肯尼亚的作家提安哥,还有加拿大的作家安妮卡森,以及加拿大的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还有日本的作家村上春树等。
中国的作家残雪被称为20世纪中叶以来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残雪的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黄泥街等等,残雪的作品在国外被翻译了很多次,已经是中国被翻译最多的女作家,而且残雪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大学以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的文学教材,可以说残雪在外国是很受欢迎的。中国的作家余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的作品曾经被翻译成20多个国家的文字,而且余华还获得过,意大利的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以及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等等。肯尼亚的作家提安哥,他的作品包括《孩子你别哭》《十字架上的魔鬼》等等,他是一名教授,现在正在纽约大学任教。加拿大作家安妮卡森,她的写作面可谓是比较广,有散文也有小说,也有诗歌,他的作品包括《孩子,你别哭》,《十字架上的魔鬼》等等,安妮卡森获得过1997年的普森卡特斯格奖,还获得过格里芬诗歌奖。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村上春树也被称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陪跑专业户,被提名过很多届,但从来没有获得过。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品有很多,比如说《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等,可以说村上春树的创作是很具有张扬的个性,而且村上春树曾经获得过安徒生文学奖以及耶路撒冷文学奖。

针对观点四的第2条评论:

不管是曾经获得过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的余华还是荣获过卡夫卡文学奖的阎连科,以及瑞典笔会文学奖的北岛,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站在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的作家,毕竟他们的实力和经历都与诺奖获奖者相近。

针对观点四的第3条评论:

余华、阎连科应该都获得过提名吧。

针对观点四的第4条评论:

对于文学奖提名,我觉得确实有很多,比如说像这个莫言。

针对观点四的第5条评论:

提名名单是要保密50年的,咱们是无法得知谁被提名了,要等50年后才能知道
网上所流传的残雪被提名,还有其他人被提名,这些名单出自博彩网站。这些人是否真的被提名,根本就没人知道,只有诺贝尔奖官方才知道

观点五、一位化学家,先开始爱好文学没有成功,又爱好美术也没

针对观点五的第1条评论:

尽管科学和人文在某些方面格格不入,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也存在着巨大的冲突.如斯诺所说,“一方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方是科学家,并尤以物理科学家最为代表性.双方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尤其在年轻人中间)还存有敌意和反感,但大多数是缺乏理解.他们对对方都有一种荒谬的、歪曲了的印象.他们处理问题的态度是如此不同,以至于在情感的层次上,也难于找到很多共同的基础.” 其实科学家队伍中,爱好文学和艺术的人为数不少.爱因斯坦、普朗克、哈恩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可以组成一支水平很高的室内乐演奏小组: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弹钢琴,哈恩进行伴唱;伽利略是天文学家、诗人与文学批评家;开普勒是天文学家、音乐家、诗人;巴斯德是生物学家和画家;诺贝尔是化学家、诗人、小说家;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和画家,俄国的罗蒙诺索夫(1711~1765)是科学家、诗人;发明莫尔斯电报码的莫尔斯(1791~1872)原是一个职业风景画家;国生理学家、19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里谢(1850~1935)写过诗歌、剧本、小说,他写的情诗艳丽动人,写的剧本经常在欧洲各地上演,写的小说由于借用了自己对心理学的研究也无不扣人心弦.美国科学家罗斯(1857~1932)因揭示了疟疾的奥秘而荣获1902年诺贝尔医学奖,他的爱情小说《奥莎雷的狂欢》是当时美国十大畅销小说之一;美国科学家、口服避孕药发明人杰拉西写过诗歌、小说和戏剧,他的小说曾在BBC向世界广播;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霍夫曼出版过3本诗集,与杰拉西合作写过剧本. 不过,这里所说的文学家型或者艺术家性科学家,不是指具有一般的文学艺术素质和爱好的科学家,而是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建树不亚于那些职业的文学艺术家的科学家,甚至他们本人的科学技术成就常常因为文学艺术的成就而被掩盖了(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德国诗人歌德). 1、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很多科学家都认为,科学与人文科学只是在表现形式上不同,在创造性方面是相似的.杰拉西认为“不论你从事的是艺术还是科学,你所要做的都是前人未曾做过的,你自认为是某一领域的开先河者,或以新的方式看待问题”.霍夫曼认为“诗歌与许多科学,如理论构建、分子合成等都是创造.要完成这些创造活动,需要技艺精湛、思想活跃、专心致志、超然物外和简洁的陈述”.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埃德尔曼学习过15年音乐,但他最终放弃音乐是因为“我并没有音乐天赋,我有这方面的常识和经验,但没有天赋和灵感.” 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可以引用华裔科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的一段简洁而精辟的描述: “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本身不以来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想象,它的真理性根植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夜市外在的,它根植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科学和艺术都在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2、罗蒙诺索夫:赞诗颂彼得罗蒙诺索夫是俄罗斯的第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是一个全能型科学家,精通多门学科,包括化学、物理学、采矿技术、金属学和光学.1960年以前的苏联文献,往往对他的成就大肆夸张,说他比拉瓦锡更早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比本杰明·伦福德(1753~1814)更早发现了热的运动论,比托马斯·杨(1773~1829)更早了发现光的波动理论.虽然在整个科学史上的地位还有待评价,但他在俄罗斯科学史的突出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在科学领域之外,罗蒙诺索夫对俄国教育、语言学、历史和文学作了同样重要的贡献.他创办了俄罗斯最古老的大学——莫斯科大学.他写了第一本语法书,从而使俄语系统化.他写的《俄国古代史》在1766年去世后出版,这是第一部俄国史.在文学方面,罗蒙诺索夫写有长诗、赠诗、悲剧及讽刺文章,创造富有哲理和崇尚激情的颂诗,主要作品为《伊丽莎白女皇登基日颂》和《晨思上苍之伟大》,长篇叙事诗《彼得大帝》未能完成. 《伊丽莎白女皇登基日颂》从表面上看是颂扬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的,但实质上是颂扬彼得大帝、颂扬科学的,因为女皇批准了科学院的新章程,为科学院增加了拨款.提到彼得大帝促进科学的引进和发展,诗人这样写到: “于是各种神奇的科学越过高山、大海和江河, 把手伸向俄罗斯, 对伟大的君主说:我们愿意竭尽全力/把纯粹智慧的新成果交给俄罗斯人民./君主它们前来作客, 于是俄罗斯已经期望/看到它们的辛勤劳作.” 3、伊拉司马斯·达尔文:诗歌与论文合一伊拉司马斯·达尔文是提出现代进化论的查尔斯·达尔文的祖父.伊拉司马斯·达尔文在当时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生物学和生理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从其祖父吸收了丰富的营养. 与那些把艺术生活和科学生活截然分开的科学家不同的是,伊拉司马斯·达尔文则把诗人的角色和科学家的角色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的所有关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作品都是用叙事诗的形式写作的. 伊拉司马斯·达尔文广学博览,知识渊深.他曾在剑桥的圣约翰学院攻读过古典作品、数学和医学,对诗歌颇感兴趣.他在爱丁堡大学学完了医学教育课程后,就在诺丁汉开业行医,由于一开始就受到挫折,遂迁居利奇菲尔德.1777年,伊拉司马斯对植物学特别感兴趣,并且建立了专门的利奇菲尔德植物学协会.该协会专门翻译林纳的著作《植物的系统》和《植物的分科》.在这个时期,伊拉司马斯在利奇菲尔德郊区买下一小块土地辟作植物园.由于这种兴致,他开始写他的第一部叙事诗.直到晚年他才开始发表这些诗. 伊拉司马斯·达尔文最初发表的是叙事诗《植物园》的第二集,标题是《植物之爱》,后来发表第一集《植物经济》,两部集诗都博得了读者的好评.这完全是一种独特的诗种——它把古典的、很有特色的古希腊罗马的形象(爱罗斯神、赫刺克勒斯神、山林水泽女神、缪斯神、古希腊罗马女神),以及后来的英国民间文学中诸如地精等的形象同一些崭新的科学概念,同含有唯物主义哲学味道的思想,同反映当代技术进步的成果结合起来.而对诗的注释,则可以看成是一篇篇科学论文或者科学评论.在叙事诗第一集里,诗人描写在原始之火女神参与下创造宇宙的情况.叙事诗第二集描述植物之爱,与诗文并列的也有自然历史性质的注释.叙事诗《植物园》及其知识性很丰富的注释和对植物的酷爱符合当时时代的胃口的,因此该书一版再版,共出了四版. 他的作品中最成功的要算《动物生物学,即生命的规律》一书.这是一部医学著作,它谈的是疾病的理论.《动物生物学》在7年内出了3版,并翻译成法文、德文和意大利文出版. 在《动物生物学》里,伊拉司马斯·达尔文列举了五条使他承认物种进化的理由.一是生物在个体发展历史的过程中发生的那种变态;二是人类使家畜发生的那些变化;三是畸形的出现和后代对畸形的继承;四是所有温血动物—四足动物、鸟、两栖动物以及人类在构造上惊人的相同之处;五是一切生物从它生命的开始到结束都在变化着,并把已具有的特征遗传下去.他还认为性感、饥饿和追求安全是导致动物的变异的三种原因. 伊拉司马斯·达尔文的最后一部叙事诗是《大自然的神殿》,这是在他去世之后,查而斯·达尔文诞生之前六年,即1803年出版的.在这部诗作里,他又一次研究了生命的起源,即生物有机体的起源及发展;研究有机体的性生活,性生活使它们自己得以繁殖,以不断恢复因死亡造成的减员;研究心理方面和智力方面的发展状况.在叙事诗的结尾部分,研究世界上存在着的善与恶的问题. 以下是伊拉司马斯·达尔文在《大自然的神殿》中一段谈语言的产生的诗,他用诗的语言描述了动物的感觉的表现. “每当感情迸发或思绪激荡的时候,/智慧为爱情或仇恨所包围,/满腔热血沸腾,整个身心激动百感纷呈,/双颊绯红,目光晶莹,笑中春风生,/而模仿,在亲属的意识之中,/很快就创造一模一样的思想过程,/外露的面部表情引起许多想法相同,/语言也就从此产生./ 好斗的雄鸡或者好妒的鹌鹑,/竖起羽毛把敌方死盯;/盛怒的双方气势汹汹,尽管一声不吭,样子已是最明确的威胁行动./饥饿的狼群深夜哀鸣,/蛇声咝咝,凶残鬣狗鸣鸣抖威风./雄狮一声怒吼,抖起长鬃,/用尾巴拍打自己的前胸./野人斗士双眉紧锁怒目圆睁,/攥紧拳头,威胁敌人似骤雨狂风,/抖擞精神目光炯炯,抡起拳头伺机行动,/看打击敌人哪里才能致命./就是这样,联想力把全部激情流露在表现于外的特征./就是这样,兽、人、鸟的哑语首先从手势交换中产生,/今日舞台上的哑剧也全由这种交换构成./热情满怀的雄辩家,/要用手势弥补他太无分量的谈话内容./就是这样,由模仿产生的语言,/与我们的幸福和苦难一同发生./就是这样,为表达事物本质的每一概念,/相应的单词随之形成;/口中舌与唇逐渐配合发出响声,/语句按成分断开,喉头产生振动,/在那里,声音带有如下色彩:爱情、威吓、惋惜、赞许和恳请,/这一切,全是气浪发生的振动.” 4、诺贝尔:文学的理想主义诺贝尔的主要兴趣是科学和文学.他认为,对自然科学的征服,是为子孙后代创造幸福的材料;而文学的理想主义使命,也能在这方面起着它的作用.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诺贝尔在遗嘱中把文学作为奖项之一. 诺贝尔写有一些小说草稿,但从未没有发表过.例如1861年写的《在最明亮的非洲》和1862年写的《姊妹们》这两部抒发他对社会改革观点的作品,或者在相当后期的1895年写的喜剧草稿《杆菌发明专利权》,尽管它们的确包含着对于人物性格的敏锐观察,但却有点天真和造作.他对一般生活越来越多的批评态度,使得这些作品充满了挖苦和奇妙的内容. 尽管诺贝尔肩负巨大的工作负担,但他保持了自己对诗的喜爱.他注意跟踪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在内的文学潮流,并且从中看到了它在他所梦想的人类向更好的生活发展中,能够成为一种使人振奋精神的源泉. 在诺贝尔的信件里,他经常引用莎士比亚和其他英国作家的话,并使之变得滑稽风趣;这些信件还流露出他曾仔细读过并且珍惜与他同时代的一些哲学著作,例如赫伯特·斯潘塞,他的思想在很多方面与诺贝尔自己的思想相吻合. 诺贝尔在诗歌方面的尝试,是模仿拜伦和雪莱的.他对古今著名和无名作家的基本思想倾向相当熟悉,喜欢那些带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作品,而不喜欢当时的自然主义作品.诺贝尔曾把托尔斯泰的作品翻译成瑞典文,也曾在晚年写过一部悲剧《复仇的女神》. 在1890年写的题为《拟论述的哲学反映》这份目录中,诺贝尔用十二个标题涉猎天下万物非常深远的思想.例如,互相作用的原子、大脑思维和记忆的功能、以太和可衡量的物质、各种宗教渗透、经济和税收研究、化学新的简化体系、以新思想为基础的政府组织、爆炸学科的工作;细胞与宇宙的哲学. 另外一份目录的题目是《已经写完的文学与诗歌》,共14部(首):三姊妹、背负死亡、疾病与医疗、她、一则谜语、我是否曾经爱过……、给与的梦想……、森西、精神抚育、训诫、相信与不相信、双上鞍、惊奇、我看到两朵玫瑰蓓蕾. 在这些诗作中,现在保存下来的有第一、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首.从这几首诗中,可以看出阿尔弗里德·诺贝尔具有相当多诗的灵敏,虽然在晚年由于他所遭受的沉重打击,这种灵感变得比较迟钝,但它却伴随了他的整个一生.下面是迄今尚不为人们所知的第六首诗《我是否爱过?》的从瑞典文翻译出来的一段摘录: “啊,你的质问,/多我记忆的旋涡/唤醒了一幅甜蜜的轮廓,/那梦寐以求的幸福呵,/生活不肯将它赐给我;/那满腔热忱的爱情呵,/不待成长就已经凋落./你不会懂得,/一个年轻心灵的理想世界,/是怎样遭到现实的折磨,/挫折、幻灭与忧思,/是怎样捉弄那欢乐的生活,/使一切都丧失灿烂的光泽./你那年轻的灵魂,/在如意宝鉴中/只看到世界纯洁无浊,/呵,但愿你永远不要/看到它的面目赤裸.” 5、歌德:科学思想被遗忘众所周知,歌德(l749~1832)是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1749年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 歌德的文学创作囊括了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他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和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 《少年维持之烦恼》写一个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跟鄙俗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爱情上更遭封建势力摧残打击的少年维特愤而自杀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享有世界声誉. 《浮土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把浮士德写成一个不断追求、进取的理想人物;把他的知识、爱情、政治、艺术、副业等五大发展阶段,都写成以封建政体腐败、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灭和“理性王国”蓝图之虚妄为主体内容的悲剧阶段;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 这部著作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作品也因而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迈斯特》分《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两部,内容写主人公走出家门寻求人生意义的故事,肯定实践的重要意义,认定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以专业技能力社会造福. 歌德的这些文学成就明显地掩盖了他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歌德大概是在1780年左右进行科学研究的.1790年他出版了《植物变态学》一书.有人比喻这本书对18世纪以前的生物学犹如化学对炼金术.1810年歌德出版了长达1400多页的两卷本著作《颜色论》.颜色论曾长期受到物理学家的非议.但在20世纪,不少著名物理学家如海森伯、玻尔等人对此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6、莫尔斯:半路弃画从文莫尔斯出生于1791年,是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的长子.莫尔斯从小就喜欢画画,14岁进入耶鲁大学学习美术,开始在象牙上画纤细画,1810年毕业后去英国伦敦学习具有英国艺术风格的历史画,1815年学成回国后以画肖像画为生,并开始在新英格兰、纽约、南卡罗来纳州当巡回画家. 莫尔斯以技法见长,结合英国的浪漫主义,对所画人物的性格加以鲜明的描绘.莫尔斯最著名的两幅绘画作品是拉菲德和W.C.布莱恩特的肖像,还有雕塑《垂死的赫丘力士》. 莫尔斯对美国绘画的最大贡献是他发起倡议,在1826年建立了美国国力艺术设计院,成为第一任院长,主持院的常务工作一直到1845年.他曾举办过美国首次的系列艺术讲座.1829年莫尔斯开始漫游欧洲,1832年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游船上,一位年轻医生对电磁铁的讲解使莫尔斯的兴趣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莫尔斯回到美国后,41岁的他开始致力于研实现电报通信的装置,历经3年夜以继日的研制改进,并耗尽了一生的积蓄,1835年得到初型.为了解决生计和研究费用,1936年他又回到纽约大学担任绘画雕塑教授职务.1837年后他只画过一幅肖像画,这时他已经把全部兴趣都转移到了发报机的发明上. 莫尔斯在1837年完成了自己的电报装置,并在大学进行演示,1938年莫尔斯申请了专利;1938年他发明莫尔斯电码,这种电码通过点、短线和间隔的不同排列来表示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1844年莫尔斯建成了实验性电报线路,并完成了电报通信的重大实验,他发出的第一封电报的信息是“这是上帝的杰作”. 12年的艰辛换来了成功,但有人使用莫尔斯的系统缺不肯付费,因此他又不得不为维护自己的专利进行数件诉讼.1854年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确认了莫尔斯作为电报发明家的法律地位,从此他的声誉和财富大增.晚年的莫尔斯从事慈善事业. 7、萨根:肩负科普使命萨根(1934~1996)于1934年11月9日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市,于1955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56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960年获得天文学和天文物理学博士学位.从60年代早期他就在哈佛大学执教,1971年任康奈尔大学教授.1996年12月20日萨根去世,年仅62岁. 卡尔·萨根一生研究成果惊人.他的研究重点为金星上的温室效应、火星上的季节变化、原子战争所造成的长期环境影响、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外星智能生命探索等;他是宇宙生物学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他直接领导了美国行星探索计划,以及“水手号”、“海盗号”和“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的发射;他还担任过美国天文学会行星分会会长,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天文学分会会长,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行星分会 . 萨根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一个著名的科普作家.萨根认为科学家普及科学是科学家的一项神圣使命.科学家从事科普的原因不只是为了向资金提供者如纳税人解释自己所做的工作,而主要是因为科学是知识的本体,是一种思维方法,在试图解决人类的每一个深奥的问题方面科学都提供了近似的答案.因此科学不只是专业人员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而是整个人类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 萨根以满腔的热情,流利的文笔,写出了10多本受人赞赏的畅销书,包括《宇宙中的智慧生命》、《伊甸园的飞龙》、《地球的嗡嗡声》、《布鲁卡的脑——对科学传奇的反思》、《魔鬼出没的世界》.1980年他的一部长达16集的电视连续剧《宇宙》,在美国公共广播社播放并传遍世界各地.其中,《伊甸园的飞龙》获得1987年美国普利策奖. 8、杰拉西:用文学注解科学活动卡尔·杰拉西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1945年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在科学方面的最大的贡献是第一个人工合成了类固醇避孕药,为此他获得了除诺贝尔奖之外的大多数科学奖,如美国国家科学奖、沃尔夫化学奖、美国国家技术奖,是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有近20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进入60岁以后,杰拉西真正地开始了诗歌、散文、小说等的艺术创作.他不需要以写作来谋生,因为他在科学研究中已经有足够的收入.杰拉西认为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原始动机之一是来自于他对遭受一段感情创伤后的情绪表达的需要;动机之二是对未曾涉足的领域的尝试,因为文学是区别于科学的完全不同的智力活动. 杰拉西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大量诗歌和短篇小说,结集为《未来主义者及其他故事》;他出版过多部自己称为“幻想中的科学”(science-in-fiction)的小说,如《坎特的困境》、《布尔巴基的赌局》等5部小说,1部诗歌《时钟回转》,1部散文集《从实验室进入世界:一颗为人民、宠物和臭虫的药片》.他用小说来表达自己对科学家、科学界的思考. 杰拉西独创了一种自己称为“戏剧中的科学”(science-in-theatre)的多部剧,如“完美的误解”、“氧”(与霍夫曼合写),已在剧院上演.剧作"氧"描述了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准备给百年前的科学发现颁发诺贝尔奖,在对都宣称发现了氧的法国科学家拉瓦锡、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和瑞典科学家谢利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遇到的紧张与冲突,讨论了科学上的多重独立发现的优先权问题. 杰拉西还建立了一个艺术庄园,每年为近70名艺术家提供工作场所和住宿,已经有超过千名从事视觉艺术、文学、舞蹈术、音乐的艺术家接受了赞助. 9、薛定谔:抒情诗人薛定谔不仅是奥地利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而且还作为一个抒情诗人在语言的艺术中展露锋芒. 薛定谔生于维也纳,1910年取得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维也纳,苏黎世等地任教.1926年将法国人德布罗意的物质波观念用数学表示,得到量子力学中最基本的薛定谔方程式即著名的波动方程,因而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4年,薛定谔以广博的知识作基础和敏锐的洞察力,将物理学新理论应用到生物学中,出版了通俗读物《生命是什么》.书中用新观点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开创了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新天地.由于薛定谔在物理学界的巨大影响,这本书受到广泛的关注,被誉为“唤起生物学革命的小册子”.沃森、克里克正是在这本书的影响下开始进行DNA结构研究的. 薛定谔1949年曾出版过一本诗集,在这本诗集种,除了他自己用德文和英文写的诗之外,还编入了英国抒情诗的译文.从下面一首诗可以看出薛定谔的风格和才华 . “葡萄饱含着汁液鲜美而香甜, 在那山前,它现出目光深沉的容颜. 太阳在八月蔚蓝色的天空里, 发热、燃烧着,让冷飕飕的山风消散. 紫色的野果把红日引到身边:请尝一尝串串的果儿馈赠的香甜. 汁液沿太阳的血管缓缓流动, 它蕴藏着给你和他人的欢乐无限. 啊!已临近岁暮,那成熟之年, 夜晚降临了,带来的是凛冽严寒. 云儿在高空飘浮,在那日出之前, 寒霜覆盖网一般的别致的藤蔓.”

结语:亲爱的准留学生们,以上便是环俄小编为您整理的《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作的文学手法有哪些》一文,感谢您的阅读。若您仍然没有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请随时联系我们的在线顾问获取最专业、最准确的一对一答疑咨询,不仅可以为您节省宝贵的时间,也能有效避免因遗漏信息而与心仪的高校失之交臂,环俄留学祝您留学事宜一切顺利!

联系专业留学顾问,立即获取院校内部非公开资料及留学方案,避免踩雷导致延误留学。


汤歆

环俄留学首席顾问、高级培训讲师、顾问部总监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育学学士、社会心理学硕士,2011年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优秀毕业生,2017年入围出国留学中介行业领军人物。

免费制定留学方案

今日剩余名额: 5

环俄留学顾问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既可免费获得一次由环俄留学首席顾问1v1制定留学方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