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泛传播模式?

什么是 泛传播模式?,全文导读本文共收集了《1. 什么是 泛传播模式?》、《2. 传播学中受众的选择性行为》、《3.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怎么样》、《4. 新闻报道与写作的作者简介》、《5. 读传播学类的专业去哪国留学好?》、共计5篇观点性文章及对应的评论供您参阅。观点一、什么是 泛传播模式?针对观点一的第1条评论:泛传播是

本文标题:什么是 泛传播模式?,在当今社会,留学已经成为了大家深造的首选方式。无论是本科生、硕博研究生,甚至是中小学生,都想尽早地接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留学教育,其中很多同学十分关注“什么是 泛传播模式?”相关的问题,为此环俄小编整理了《什么是 泛传播模式?》,欢迎您阅读!若有任何疑问,欢迎您随时联系我们的在线顾问,我们会为您进行专业的1对1答疑!

全文导读

本文共收集了《1. 什么是 泛传播模式?》、《2. 传播学中受众的选择性行为》、《3.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怎么样》、《4. 新闻报道与写作的作者简介》、《5. 读传播学类的专业去哪国留学好?》、共计5篇观点性文章及对应的评论供您参阅。

观点一、什么是 泛传播模式?

针对观点一的第1条评论:

泛传播是以Internet的媒介平台为依托,通过超文本协议、超级链接与URL,搜索引擎等,对声音、画面、文字信息进行查询、分类,建立索引,并进行实时、互动交流与沟通的信息传播形式。
与传统传播模式相比,泛传播模式通道不再是线性的而呈现非线性特征,传播层级也不再是有量化定义,而呈现泛化和未定义特征。
泛传播充斥于所有人类行为领域,它主要表现在传播层级、传播介质及传播受众的“泛化”等三方面。“分散化”、“全景化”、“扩展化”、“一体化”则是泛化模式的最主要特征。
这种泛化传播特征使得互联网受众可以无须考虑时空限制、知识服务问题和跨语言沟通问题而享有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空间。
信息无处不在,传播无处不在,“一切皆传播”,是泛传播模式的重要特征。

针对观点一的第2条评论:

本书英文书名的直译应该是“用于大众传播研究的传播模式”(“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我们在翻译第一版时,将其简化为“大众传播模式论”。20年后的今天,觉得找不到更好的译法,所以沿用了。那么,什么是“模式”?作者在第1.2节中下的定义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客观现象进行有意简化的描述 …… 试图表明的是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对此基本认同,并据此而将原文的“model”译成“模式”,以便与更狭义的数学模型(即公式)相区别。我历来主张,任何理论可以而且必须同时用三种语言来表述:文字定义、图性模式、数学公式。本书是使用第二种语言来表述传播理论的典范。当然,书中大部分模式图性来自原始作者(而非麦奎尔和温德尔),这说明我前面提到的传播学图形化,是这个学科的共识和集体行为。而麦奎尔和温德尔为传播学中一些原本只有文字叙述的重要理论(如议程设置、沉默螺旋等)配上图像,并将散布在传播学各分支、横跨欧美各语言的几十个模式精粹汇集一册,则自然具有其独立的创新和重大的贡献。
  
  如果对第二版的66个模式之间作一比较,可以看出其正规化程度各有不同(在科学研究中,当然越正规越好)。这些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大多数是“结构图”(structural mapping),其显示出一个理论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及其关系(如相关或因果),这正是作者上述定义所指的标准模式。另有不少为“隐喻图”(metaphoric illustration),其并不一定标明各概念及其关系,但形象地传达了有关理论的意图或隐含(如丹斯的螺旋模式、本书作者的圣诞树模式、布劳沃的菌丝模式等)。最后还有少数为“检验图”(testing protocol),其不仅揭示所涉及的概念和关系,而且还进一步规定其关系方向、甚至分析单元(unit of analysis)、时间维度等(如查菲的常态扩散曲线、格林伯格的J-曲线、图恩伯格等人的信息沟),所以可以直接用作假设检验。在我看来,检验图是用图形语言来表达理论的最高境界(其实已与数学公式互为表里了),因为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用于假设检验,这恰好符合本书英文原名的直译(“用于大众传播研究的传播模式”);而隐喻图则大体上还是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前理论”状态;至于作为主流的结构图,其正规程度在介于检验图和隐喻图之间,即反映了传播学与更成熟的社会科学(如以数学模型为主流的经济学)相比有明显差距的现状,也提示了提高传播学科学水平的一种途径:传播理论模型化。
  
  本书第一版于1986年由我与武伟合作译成中文(1987年出版)。1985年,我从复旦大学新闻系硕士毕业,留校任教,主要讲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正值上海译文出版社计划编一套《当代学术思潮译丛》,其中计划包括一本传播学,正在征集候选书目。当时,国内已翻译出版了几本传播学理论或概论的书,其中包括由我硕士导师陈韵昭翻译的《大众传播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我参与翻译了那本书的部分章节,因此而接触到了麦奎尔和温德尔的“小册子”(那是我看到该书时的第一个反应,至今还一直这么称它)。与国内已经翻译或尚未翻译的各本大众传播学理论书(当时我能看到的大概有七、八本)相比,我觉得这本小册子特别适合作为一本入门书,向包括非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各类读者介绍这门西方新兴学科。于是便向上海译文社推荐了此书。承蒙编辑慧眼识宝,小册子在竞争中胜出,被选入“丛书”,并邀请我翻译。此消息是在我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读博士研究生的前两个月传来的。出国前的忙碌可以想像,但又舍不得小册子。最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请当时在系里念博士的武伟学兄帮忙,分担一半翻译任务。我负责前3章,匆匆(但还不算是“草草”)完成。其后的各种编务琐事,均有武伟兄完成,与私与公,其贡献皆大也。
  
  我到了印第安纳后的第一学期,有一门课的几本教材中就有这本小册子(以后我在美国康纳迪克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任教时,也常用它作教材或补充读物)。不久收到国内寄来的中译本,兴冲冲地给麦奎尔寄去一本。他很快回信,说此书已有多种语言的译本,更高兴有中文版,同时也建议我提醒上海译文社需向该书的版权拥有者(朗曼出版社)取得译文版权(这是我的第一堂版权法课)。1993年原书第二版出版后,上海译文社果然买了译文版权,并设法找我们(武伟兄也已去美国了)“正式”翻译第二版。期间10余年,由于译文社编辑的替换和我们的多次迁居,双方的联系时通时断。直至2006年,译文社责任编辑胡峙峰在我的博客网页上留言,才又重续“旧情”,互联网真是一种“媒”介。武伟兄自美国堪萨斯大学(?)获得传播学博士之后,留在美国从事IT研发,因与传播学术无直接关系,故无意参与再版的翻译,而由我独自承担。
  
  这次再版翻译,是在原译本的基础上逐字逐句进行的,其中的改动也就大大超过原书第二版的“脱胎换骨”程度。以字数计,第一版中译文共6万余字,第二版中译本近10字,而其中约7万字是原书新增内容(见前文)的翻译、或是对我们前版中错误的修正和用词的更新(也包括对原书中少数误差的勘正)。在保留的2万余字中,我与武伟兄的旧作各占一半,所以说,大家现在读到的这个版本,虽然以我个人名义翻译,其中还有12%左右是武伟的知识产品。这次翻译我没有让任何学生或助手参与,尽管他们的中文能力大多在我之上,以体现我对小册子长达20余年的仰慕以及我对此译本所存在的各种误差承担的责任。
  
  最后,衷心感谢我太太和其他家人在我两次翻译以及其间20余年中给予我的厚爱、支持和体谅。

观点二、传播学中受众的选择性行为

针对观点二的第1条评论:

传播学中受众的选择性行为包括受众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这三者可比喻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防卫圈,选择性注意处于最外层,它反映调动感觉器官指向和集中于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那些不合心意的信息在这一圈就被受众拒之门外;实在挡不住的,就有赖于中间层的选择性理解进行防御,受众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来认识所接受信息的意义,也可以不接受或歪曲一部分意义;如果还是挡不住,则发动最内层的选择性记忆机制,受众认为没有价值的信息,则干脆忘却。

针对观点二的第2条评论:

1.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绪论
拉斯韦尔公式 “五W”模式
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控制研究 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效果研究
一. 传播和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 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意义
以学事术,指导人们驾驭新闻传播规律,能动地从事新闻传播活动
提高新闻实践经验总结与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水平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以基础性理论为特色的骨干课程,是应用课程和历史课程的先修课

三. 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方法
1.一般方法
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观察与分析错综复杂的传播现象与传播社会关系
实事求是地评估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资产阶级报刊活动家的业务经验,为我所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作风和方法,在新闻传播活动和学术讨论中掌握新闻传播规律
2.特殊方法
科学抽象和理论思维
定性和定量方法规范新闻传播质量
新闻—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考察

第一章 新闻传播行为 “延伸的人体”
第一节 行为和新闻传播
一.动机和行为
需要——动机——行为——目的 动机性行为特点 动因
目标

形成动机 内在条件(需要、欲望) 感到缺乏
期待满足
客观条件(诱因、刺激)
勒温-人类行为行为公式 B=f(P*E)
行为=函数(人*环境)

二.生存需要和新闻传播行为的发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心理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新闻传播行为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这种活动直接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
第二节 理论新闻传播学对新闻起源的认识
新闻传播起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它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求和共同兴趣为目的
一.关于“新闻欲”
任白涛-新闻及其承载物的产生,是由于人的社会需求
二.关于“群居说”和“好奇说” 非本质原因

第三节 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传播的基本特征
1. 陈述事实 最重要特征
五要素:新闻写作学五W——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新闻六要素——如何H

2. 具有新意
新近发生 新鲜事实 常报常新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3. 报道及时 第一时间内报道
普通事实——质变——新闻事实——量变——普通事实
反对“唯速主义”的前提下,抢新闻

4.公开传播
循公开渠道向全社会作无定向的传递

二.新闻的定义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第二章 新闻传播者
新闻信息的推动力、传播活动的守门人
第一节 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定位
一.社会角色
角色|戏剧用词——20世纪2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引入社会心理学
个体 社会角色
社会化:个体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在某种程度上被引导着去适应他所在社会或群体的规范,从而使自己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角色的学习 具有综合性,必须在人与人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学习角色的义务与权利
学习角色的态度与情感

角色学习(角色社会化过程)的特征
社会强制性 受社会既定文化影响,形成国民性、民族性
个体能动性 个性形成的前提,包括个体间作用以及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
学习终身性 社会化贯穿一生,分政治、法律、道德、性别角色、职业角色社会化等
角色期待 群体中的成员期望站在某个地位上的人有某种应有的行为方式
实现角色(角色扮演)的有效手段
角色冲突 扮演一个或几个不用的社会角色时,内心发生冲突与矛盾
表现 社会上人们对同一个人的期待不一致
旧角色—新角色
身兼几个角色
角色人格同扮演者真实人格不一致

二.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角色定位
16世纪,意.威尼斯,商业报纸(近代报纸雏形),摆脱了宫廷报纸的官报性质,为资服务
胡乔木-记者产生的根本基础:社会问题根本上是生产问题,生产斗争产生了有宣传必要的经验,记者被指定介绍这些经验,使利益相同的人根据经验办事
定位 信息流通的动力 信息流动的推动力,信息流动量和流向的控制者
意见交流的桥梁 上下——喉舌,下上——耳目
监督权利的镜鉴 社会的了望者,公共利益的守门人
社会民众的教师 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职业特征 信息的报道者,社会的活动家。同实际、政治、群众有着最密切的联系
长处 接触面广,以全社会为工作和服务对象;思想敏捷;独特新闻手段;教育者;等。
短处 片面性和表面性
从新闻传播者同物质世界的关系来看
物质制约 事物多样性 事件复杂性 时间紧迫性 受众多层次性 传播者能力与指责矛盾性
能动作用 传播者能力:业务能力、知识结构、工作责任感
从社会政治生活来看
具有鲜明的阶级倾向性
社会特点 有领导、有组织、有纪律,阶级性、政治性极强
首先对事实负责,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
同时对 对人民负责,遵守 纪国法和各项规定及制度
新闻传播者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 “活鱼”
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十分艰苦的脑力劳动
新闻传播者的报道和言行,时刻受到社会的检验和群众的监督,要做思想战线上的尖兵

第二节 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规定
一. 角色行为、角色规定、角色规范
角色行为:属于某特定角色人的实际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
被期待的角色行为即指定角色,与真正的角色行为是有区分的

角色规定:对扮演某种角色的资格、条件及行为规范并为该角色群体认同的共识
角色规定的明确程度与可操作性,对与角色期待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角色规范:角色群约定俗成和明文规定的扮演该角色的标准
是角色规定的一部分,即角色群内人的自我规定、自我约束与自我执行
对行为规范的一致理解,自觉执行与对违反规范行为的严厉制裁,是实现被期待的角色行为的有利保障
二. 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规定
两方面构成:新闻传播者的素质修养和行为规范
(一)素质 新闻传播者在从事新闻实践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或实现自身的目标和任务所应该掌握和具有的某些特点、专长和能力。
1.政治素质——基本素质 指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具体表现
1)是坚持和宣传四项基本原则的积极实践者,自觉在政治上同 中央保持一致,在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2)对人民有极大热忱,敢于为人民利益赴汤蹈火,不为个人利益动摇政治信念
3)有坚持真理为真理献身的精神,无论什么情况,敢于讲真话、讲真理,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
4)深入群众,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齐爱憎,不做生活旁观者

2.业务素质——重要素质
1) 强社会活动能力
2) 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观察、分析、判断、写作
3) 较强新闻敏感
4) 出色文字表达能力
5) 驾驭现代采编工具的能力

(二)修养 新闻工作者为了工作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和培养,在思想理论、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
1.理论修养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功底

2.知识修养 专业知识 实践中运用的方法和技能
基础知识 与工作有关的各个学科的知识

3.道德规范 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逐渐形成的,调整新闻传播者之间以及新闻传播者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的总称
新闻传播者与事实的关系、与群众的关系、新闻传播者之间的关系
表现 社会责任 注重社会效益
真实全面
客观公正 以社会需要和新闻价值为标准取舍新闻
遵纪守法
坚持真理
廉洁奉公
增进友好
团结合作

第三节 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责任
一. 责任和社会责任
责任 分内应做的事
社会责任 扮演某一角色的个人或角色群体,对构成角色关系的其他角色或角色群体所承担的法律、道德责任及社会义务。
制裁 强制性 法律制裁——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
非强制性 道德责任——道义责任,是角色接受社会的道德评价、实行道德上的自我批判及社会舆论的道德批判

二. 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责任 体现在新闻传播的全过程
(一)新闻采编中 收取与角色期待协调的信息
1.尽可能多且好地满足受传者的多种需求,既正确引导社会需求,又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
2.忠实执行新闻调控机关的法令和指示,务使给定信息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
3.培养良好的职业技能,以出色的新闻敏感和宣传敏感及时发现与捕捉新闻信息

(二)信息制作中 正确把关
良好政治素质,做到有法可依/三满意
很强的业务能力

(三)信息反馈中 全面了解全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后继传播行为
正反馈:系统偏离旧稳态向新稳态过渡的过程
负反馈:系统趋向稳定的过程,对有效传播有重要意义

三. 新闻传播者的法律责任

第四节 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权利
一. 权利、职权和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权利
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具有一定的权利能力,才能行使自己的权利,权利能力是行为能力的前提

职业权利——职权:职业范围以内的权力,即某一角色行使角色责任时所应享有的权利

新闻传播者的权利 一般权利 于普通公民同样依法享有的权利
角色权利 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权利(7条)
1.知察权 新闻传播者的职业行为不受阻碍,一切有关方面人事部拒绝提供公民依法应知晓的信息

2.编辑权 新闻传播者有对新闻信息独立进行选择和处理的权利

3.传播权 将采集加工后的新闻信息的承载物——新闻传播媒介自由传达至受传者的自由取消任何形式的新闻检查——追惩制与预防制,是传播权的前提

4. 监督批评权 独立、负责地开展舆论监督与新闻批评

5. 秘匿权 新闻传播者不向外界透露消息提供者身份和姓名的权利

6. 著作权

7. 人身安全权

二. 责任和权利的统一,他律和自律的统一
新闻他律:对新闻传播者的职业行为进行的强制性管理
新闻自律: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自律,在道德上进行的自我约束
以新闻伦理为核心的自我约束,以新闻法制为核心,以新闻伦理为基础
目的在于防止滥用新闻权利,对社会民众负责
在新闻活动中,这是新闻传播者的一种自我行为控制
统一 新闻他律:保障新闻传播者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充分享受但又不滥用自己的角色权利
新闻自律:充分运用职业权利,排除不良因素干扰,尽心完成职业使命
外界强制性法律监控不可少,自我约束与自我调控也重要
只有强化了新闻自律,新闻传播者才能更自觉彻底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第五节 新闻传播者的培养与教育
一.新闻传播者的培养
正规的职业教育 以师带徒 短期培训

现代新闻传播教育起源
美国 1869-华盛顿-李大学-印刷工兼编辑训练班
1873-堪萨斯大学-印刷知识课
宾夕法尼亚大学-专门的新闻学课程
美国正规新闻传播教育起源
1903-俄克拉何马州中央州立大学-新闻系
1904-伊利诺伊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四年制新闻教育
1908-密苏里大学-第一所专门的新闻学院
1912-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历史 报学阶段 20世纪初—30年代
新闻学阶段
大众传播学阶段 40年代

中国正规新闻教育起源
1918—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
1924—燕京大学—新闻系
1929—复旦大学—新闻系

三. 新闻终身教育和新闻社会教育
新闻终身教育:新闻继续教育,指新闻传播者结束在校学习后各个阶段不断接受社会教育和职业培训
方法:业务培训,脱产进修,定期轮训,岗位学习,个人安排,新闻媒介机构组织自学
80年代后,电大或者自考
90年代后,不脱产参加高一级学位课程学习
新闻社会教育:对非新闻传播者实施的新闻知识普及教育
目的在于,使广大公民了解新闻传播基本知识,更好利用现代新闻传播媒介,并主动参加新闻传播活动
是另一意义上的新闻终身教育,在人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新闻学知识教育
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使新闻教育过程不局限于在校学习阶段,以成人教育为重要环节。从新闻启蒙到进行完整的新闻业务培训,构成了当代中国的新闻终身教育体系
方法:通过普通小学课堂传播新闻学常识,参观新闻传播机构,组织阅读视听新闻传播媒介

观点三、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怎么样

针对观点三的第1条评论:

政法除了法学很强之外,其他都是一般的~~新闻除了他们那个院长招的研究生很猛之外,其他都一般,没多少前途,他们都考法律硕士了。

针对观点三的第2条评论:

中国政法大学是985、211、双一流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高端,能给学生非常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8年7月,其前身是2002年6月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新闻系。2014年4月,光明日报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这是全国首家中央媒体与重点高校共建的新闻传播学院,旨在培养具备法学素养、能够适应未来媒体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多媒体综合传播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现设有新闻学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招收法制新闻、传播法、新闻媒介管理、文化传播、商业传播学五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院还拥有法
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法制新闻、传播法方向。是中宣部重点联系的十所新闻院校之一。
学院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专业,新闻学、传播学、新媒体三个研究所,一个新媒体实验室,另设有五个非在编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传播法研究中心、法治传播研究中心、政法宣传与舆情研究中心。
2013年8月,学院主持成立中国首家新闻传播与新闻法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担任首届理事会理事长,新华社音视频部副主任陆小华任首届学术委员会 。学院依托该中心,努力构建新闻传播与新闻法制高端学术研究基地、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高端新闻与法制传播平台。

针对观点三的第3条评论:

众多周知,中国政法大学以法学专业著称,新闻学也是不错的,可以以同等学力申硕的方式报考,免试入学,申硕通过率高,获得的硕士学位被国家承认,对于升职加薪,考博,留学等都有帮助,具体可百度启文在职研究生了解。

针对观点三的第4条评论:

这个学院是中国政法大学和光明日报合作学的,就业方向确定,分数一般会比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律硕士学院分数低

针对观点三的第5条评论:

上海政法学院新闻学专业主要学习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学史、外国新闻学史、法制新闻节目制作、大众传播学、广播电视学概论、新闻摄影、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络新闻学、新闻心理学、民法学、宪法学等。

观点四、新闻报道与写作的作者简介

针对观点四的第1条评论:

梅尔文·门彻(Melvin Mencher),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曾获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协会授予的“杰出教育家”奖。他早年求学于新墨西哥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从1947年起,任职于合众社及新墨西哥州、加利福尼亚州的数家报纸,并任《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驻中美特派记者,曾作为尼曼奖学金学者在哈佛大学从事研究。他从1958年起任教于堪萨斯大学和州立洪堡大学,1962至1990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展江,法学硕士、博士。从事新闻工作10多年,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双聘教授。曾荣获2009年第五届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领域:(1)英文新闻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经典翻译。代表译著有上百万字的《美国新闻史》《新闻报道与写作》《新闻与正义》(三卷本)和《移民报刊及其控制》等。(2)中外比较新闻传播史论、政治传播(尤其侧重舆论监督)、战时新闻传播、媒体法和媒体伦理。主要著作:Changing Media, Changing China(撰写第五章),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新闻舆论监督与全球政治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战时新闻传播诸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观点五、读传播学类的专业去哪国留学好?

针对观点五的第1条评论:

日本

针对观点五的第2条评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堪萨斯大学等等。具体申请,你可以看看这些学校的相关信息,另外,向中介咨询一下比较好。希望能够帮助你。

结语:亲爱的准留学生们,以上便是环俄小编为您整理的《什么是 泛传播模式?》一文,感谢您的阅读。若您仍然没有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请随时联系我们的在线顾问获取最专业、最准确的一对一答疑咨询,不仅可以为您节省宝贵的时间,也能有效避免因遗漏信息而与心仪的高校失之交臂,环俄留学祝您留学事宜一切顺利!

联系专业留学顾问,立即获取院校内部非公开资料及留学方案,避免踩雷导致延误留学。


汤歆

环俄留学首席顾问、高级培训讲师、顾问部总监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育学学士、社会心理学硕士,2011年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优秀毕业生,2017年入围出国留学中介行业领军人物。

免费制定留学方案

今日剩余名额: 5

环俄留学顾问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既可免费获得一次由环俄留学首席顾问1v1制定留学方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