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和杜拉克是一个人吗?详细介绍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和杜拉克是一个人吗?详细介绍,一、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和杜拉克是一个人吗?详细介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和杜拉克是一个人。彼得·德鲁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彼得·费迪南·德鲁克,1909-2005),也译作“彼得·杜拉克”,他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

本文标题: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和杜拉克是一个人吗?详细介绍,在当今社会,留学已经成为了大家深造的首选方式。无论是本科生、硕博研究生,甚至是中小学生,都想尽早地接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留学教育,其中很多同学十分关注“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和杜拉克是一个人吗?详细介绍”相关的问题,为此环俄小编整理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和杜拉克是一个人吗?详细介绍》,欢迎您阅读!若有任何疑问,欢迎您随时联系我们的在线顾问,我们会为您进行专业的1对1答疑!

一、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和杜拉克是一个人吗?详细介绍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和杜拉克是一个人。
彼得·德鲁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彼得·费迪南·德鲁克,1909-2005),也译作“彼得·杜拉克”,他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
彼得·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祖籍为荷兰,后移居美国。德鲁克从小生长在富裕文化的环境之中,其1979年所著的自传体小说《旁观者》对其成长历程作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
  德鲁克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29年后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于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1937年移民美国,曾在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跨国公司任经济学家与管理顾问。1942年到1949年任贝宁顿学院哲学教授和政治学教授。1942受聘为当时全世界最大企业——通用汽车公司的顾问。他于1946年将心得成果编辑为《公司的概念》一书出版,对大企业的组织与结构有详细而独到的分析。1950年起任纽约大学商业研究院管理学教授。
  德鲁克于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一书,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从而奠定管理大师的地位。他于1966年出版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成为高级管理者必读的经典之作;1973年出版的巨著《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则是一本给企业经营者的系统化管理手册,为学习管理学的学生提供的系统化教科书。德鲁克的著作多达30余本,传播及130多个国家,甚至在前苏联、波兰、南斯拉夫、捷克等国也极为畅销。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则概念及发明,包括:“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学、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满足顾客、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行销与创新、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权化、民营化、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以知识和资讯为基础的社会。”
  2002年6月20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主要作品:《管理:任务、责任、实践》这本书是最经典的。其他的比如说明《管理实践》、《新社会》、《成果管理》、《明日的里程碑》、《技术、管理与社会》等。
彼得·德鲁克有些人是根据英文翻译,彼得·杜拉克是通译的.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也译作德鲁克)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奠基人。杜拉克一生成果丰盛。著有管理著作15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问题著作13部.小说2部,自传1部。

杜拉克在管理理论方面的代表著作有: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1974年出版的《管理:任务,责任与实践》;1983年出版的《公司的概念》;1985年出版的《有效的管理者》;1993年出版的《后资本主义社会》;1994年出版的《旁观者》;1995年出版的《巨变时代的管理》;1999年出版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等。
这是个人翻译与通译的区别,彼得·德鲁克有些人是根据英文翻译,彼得·杜拉克是通译的
对,他们是一个人,只是名字的翻译方式不同而已。
肯定不是

二、名人点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200字读后感

本书作者是德国(现在属匈牙利)的卡尔.曼海姆(1893~1947),他是西方知识社会学的创建人之一,曾任法兰克福大学、伦敦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本书作于1929年,是西方知识社会学的奠基作。全书分5个部分:第1部分“研究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第2部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第3 部分“科学政治学的展望”;第4部分“乌托邦精神”;第5部分“知识社会学”。本书分析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两个范畴,阐明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为知识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何生理学依据

常言说:"3岁看大,7岁看老.

"这句话并非空谈,科学研究显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孩子3岁之前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变化.身为家长,只有把握好3岁之前的黄金期,孩子才会按照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发挥出潜能,健康成长.

【3岁看老的科学依据】
  科学研究显示,3岁之前是一个人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出生时脑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时,婴儿脑重就已经接近成人脑重的60%;第二年年末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就变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后2~3年内,无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儿刺激对大脑的功能和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为证实3岁在一个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别具一格的试验观察.
  
  研究者以当地1000名3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先是经过一番调查分析,然后将他们分为5种类型:充满自信型、良好适应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到2003年,当这些3岁孩子都长成了26岁的成人时,卡斯比教授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走访.
  
  这些3岁幼童的言行竟然准确预示了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让卡斯比教授十分惊讶.他对自己的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并在2005年发表了报告演说,这一报告在国际育儿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为“3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个人对3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这意味着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就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由此可见,在孩子3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幼儿园老师担当着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和老师只有深谙育儿之道,抓住3岁这一关键期,才能赢得孩子未来的成功和胜利.
3岁大脑开发关键期
  
  脑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到3岁就已经完成了60%,这时期的儿童脑部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发大脑潜能必须尽早.我们知道,出生时人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之后不再增加.刚出生时孩子的大脑共有50亿个突触;出生后第一年,突触数目会增加20倍;3岁时大脑大小即是成人的80%;4岁时,脑的代谢达到高峰,脑逐渐成熟,对能量的利用也更有效.这一年龄的孩子之所以会不停地动,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在不断获得信息,能量消耗比较大,需要的营养比成人要多,身体发育同时也加快.
美国科学家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技术,对幼儿大脑的发育进行扫描观察,发现孩子在出生之后,由于视、听、触觉接受大量的信号刺激,脑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系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且研究表明,3岁以后,大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已经基本定形,并且停止了新的信息交流,这时大脑的结构就已经牢固成形.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大脑的发育过程已经完全停止,但就如同计算机一样,硬盘已经格式化完毕,就等待编程了.
  
  正因为如此,孩子幼时的生活经历将会极大地影响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程度.在一个充满忧虑和紧张气氛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而且很容易被自身的感情压垮.相反,那些生活在充满爱心的环境里的婴儿则会与环境频繁地进行交流,进而促进额叶前部的循环,这样就增加了以后对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抵抗力.

【3岁学习事半功倍】
  
  印度“狼孩”卡玛拉被人发现时已有7岁多,身上毫无正常儿童的特征,没有语言能力,不能直立行走,更不会与人交流.重返人间后经过长达6年的专业人员的护理,也只学会走路,到17岁时才学会十几个单词,智商只有4岁孩子的水平.
  
  这个事实表明,如果错过了孩子学习关键期的教育时机,将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所谓“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为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孩子学起来容易,学得也快,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错过关键期再去学,就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事倍功半.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南希·贝莱博士潜心研究、观察了婴儿的发育、发展,她在《幼儿发展研究》一书中列出了以下8个线索,以提醒父母注意婴儿智力的正常发展.
  
  第一,当某样东西掉落到地板上时,6个月的婴儿会顺着下落的方向看;
  
  第二,当需要得到满足时,6个半月的婴儿,会发出表示满意的声音;
  
  第三,7个多月时,婴儿会冲着镜子中的影像微笑,还能去寻找落地的东西;
  
  第四,8个半月时,婴儿会和成人一起玩诸如藏猫猫、拍拍手等简单的小游戏,也会倾听熟悉的词;
  
  第五,9个多月时,婴儿会自己动手玩弄一些小物件,也能理解某些词的含义;
  
  第六,10个多月时,婴儿会模仿成人把积木放入盒中,若看到别人把玩具包起来,就不会去拆开;第七,11个多月时,会模仿词的发音;
  
  第八,12个多月时,会讲几个单词.
  
  法兰克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莫妮卡·克诺夫认为,婴儿的智力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们甚至能够用眼睛跟着做简单的数字游戏.
  
  克诺夫说:“我们给婴儿看不同数量的点.最初他们注视着两个点,等到熟悉了以后就开始失去兴趣.但当我们接着展示第3个点时,他们的兴趣又来了.”她对13~14个月大的婴儿对复杂事物的长时间记忆能力进行了研究,也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发现,如婴儿能够把用以前从未见过的玩具做出的复杂动作记住长达半小时之久,甚至还能模仿这些动作.
  
  从上面的线索和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0~3岁是儿童大脑高速发展的时期,是儿童多方面能力(感知觉、记忆、思维、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那么,孩子学习的关键期是怎样的呢?研究发现:
  
  ●出生后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吃干食物的关键期;
  
  ●2~3岁是计数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
  
  ●2.5~3.5岁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研究指出,如果把人在17岁时测得的智商定为100%,那么其中50%在3岁前发生,由此可见,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抓住3岁前这一关键期十分重要.

 【 3岁语言爆发期】
  
  父母们有时会突然发现,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似乎一夜间词汇量有了迅猛增加.科学家研究表明,这很可能是一种“滚雪球”效应.
  
  科学家认为,孩子学习语言不是慢慢地一字一句地学习,而是存在突然的“语言爆发期”现象.例如在2岁之前他们对语言的把握很模糊,但2岁之后突然某一天就能够很容易地掌握各种很复杂的表达技巧了.
  
  他们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即无论一种语言有多复杂,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本民族人都会熟练运用,比如拉丁语,现在学习起来非常困难,但那时候连罗马帝国的奴隶也会讲拉丁语,而且当时拉丁语的难度与现在几乎一样.
  
  3岁是人类心理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通常来说,孩子到了2岁的时候就会表达比较复杂的句子,甚至会使用不同时态和语态的动词或者连词,而且还会使用长句和分句了.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从无意识的状态过渡到有意识的状态,而且已经建立了他所在的生存群体和特定社会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结构和语言表达机制.
  
  美国心理学教授鲍勃·麦克默里认为,孩子学习说话的过程大多是父母注意不到的,正是在这些不被察觉的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产生了令父母惊异的必然结果.
  
  6岁儿童的语言表述已经非常准确了,他们了解并且能够使用母语的一些规则.可以说,到了这个年龄段,我们的孩子已经独立完成了学习语言的整个过程.如果他们没有这种自觉、自然地学习语言的能力,那么人类历史上就不会取得如此众多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正是语言的不断发展,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孩子1~3岁期间,他们自己能够学习多个词汇,且学习的中等难度词汇比简单词汇多.这就意味着父母无需为各种声称能提高孩子词汇量的“新发明”而花费时间和金钱.抓住这一时期,多跟孩子说话、多读书给孩子听,才是提升孩子语言能力的关键.
  
  【身高增长取决于3岁】
  
  几乎每个妈妈都有定期为孩子量身高的习惯.看着那条红色的身高线一点一点往上提升,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怀里的小宝宝一点点长高,慢慢长成少年、青年,每个妈妈的心里都充满喜悦.那么,孩子是怎样长高的呢?
  
  科学研究发现,婴幼儿时期、青春期,是人长高的两个高峰期.人从出生至成年体格的长成,其生长速度不是匀速的,出生至2岁时共长28厘米,其中在4个月以前、5~12个月、1~2岁这3个年龄段各完成1/3.2岁前营养对生长的影响远超过遗传因素,年龄越小越是如此.2岁后至青春期前每年匀速长5~7厘米直至青春期第2次加速.换言之,一个身高170厘米的成人,其身高1/3以上是在出生至2岁形成的.所以说,3岁前如受到营养、疾病或药物等有害因素的影响,其对身高的损害将大大超过3岁后.

  总之,无论从大脑发育、智力开发、身体增长、性格培养,还是从其他方面来说,3岁都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父母一定要抓住这一人生成长的黄金期.

参考地址&推荐阅读:
-3/youerjy/20120705_207034.html


-6011

四、电话是谁发明的

? 传真技术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诞生,比电话发明还要早三十年。它是由一位名叫亚历山大.贝恩的英国发明家于1843年发明的。但是,传真通信是在电信领域里发展比较缓慢的技术,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逐渐成熟起来,60年代后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十几年来,它已经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通信工具之一. 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1847~1922),1847年3月3日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从事聋哑人教育工作的,贝尔从小就受到熏陶,对声学和语言学产生了兴趣,长大后在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学习,对人类说话的生理学颇有研究。1873年成为波士顿大学的声音生理学教授。但是他开始研究的项目并不是电话,而是多路电报机。 1873年6月2日下午,贝尔和他的助手托马斯·华生两人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联合试验他们的电报机。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一个簧片被粘在磁铁上了,当华生拉开这块簧片时,贝尔发现他这边房间里电报机上的簧片自己颤了起来,并发出了声音。这一发现使这位善于思索的学者发生了兴趣,产生了新的构想。他想,人说话的声音是一种空气振动,如果对着一块薄铁膜片说话,会使膜片颤动,如果在膜片的后面放一块电磁铁,膜片振动会改变与电磁铁的距离,使电磁铁的磁力线发生变化,电磁铁线圈中就会感应出相应的变化电流。这电流顺着电线传送到对方同样装置的电磁铁线圈中,就会使电磁铁的磁力线发生变化,吸动它前面膜片,从而发出声音。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华生。华生,这位电气工程师很同意他的看法,于是开始研制。1875年6月3日终于制成了“电话机”,这种电话只能传递单音,还不能传送人的完整的话。但他们已经对获得的初步成果感到十分高兴。之后,他们又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遂于1876年2月 14日向美国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 1876年3月7日,专利局批准了贝尔的专利权,确定了他们的发明。1876年3月10日,贝尔和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联合试验他们的电话机时,华生第一次听到了贝尔发送的一句完整的话:“华生,请到这儿来,我需要你!”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用电话传送的第一句完整的话。 最初发明的电话机十分简单,这种电话机只能向一个方向传话。后来经历了许多人的研究和改进,才逐渐完善起来。 这种最早的电话,尽管使用起来不大方便,但能及时地传送人的话,比打电报还是方便得多。电话发明的当年,贝尔和华生就借用电报的线路进行了相距几十公里的通话试验,证明了电话的可用性。第二年,即1877年,波士顿出现了试验性的电话局,首次架设了电话专用的路线,当年利用电话给《波士顿环球报》发送新闻消息,开创了公众使用电话的新时代。 1878年1月28日,在美国的新哈芬城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电话局。用户最初只有21户,仅两年(到1880年)美国的电话就达到了60 873部。世界各国也纷纷开办了电话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与贝尔同一时期有一位发明家名叫伊立夏·葛雷,他也发明了一种电话。恰好贝尔在专利局申请专利的同一天,葛雷也去申请,但他比贝尔晚了几小时,专利权已归给了贝尔。他发明的发话器与贝尔的发话器不同,他是在薄铁膜片的背后装一个电极,使电极伸到一种电解液里,人对着膜片说话时,震动膜片而带动电极在电解液中颤动,电极浸在电解液中的深度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与声音振动相应的变化电流。这种发话器使用也十分不便。所以才引出了后来的许多发明家对电话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例如爱迪生等,促进了电话业的发展。
? 贝尔,是发明电话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面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 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这里来!”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 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 贝尔一生获得过18种专利,与他人合作获得12种专利。
起因是这样的: 这是发生在100多年前的一幕。 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行的“美国百年纪念展览会”上,陈列着一个怪模怪样的东西,好像一股导线系着个哑铃。几乎没有一个人对这个东西产生兴趣,尽管在其他展品前常常挤满了人,可在陈列展出的一个多月里,竟没有观众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巴西皇帝佩德罗来参观,不知怎么搞的,竟鬼使神差般地看到了这个东西,并好奇地拿起了它。 忽然,佩德罗惊叫了起来:“哎呀,我的天!它说话了。”原来,这东西就是贝尔刚发明的电话,佩德罗拿起电话,便听到了接线员问候的声音。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皇帝当然不会知道电话是什么东西,这就难怪他要大惊狂呼了。 电话虽然是贝尔发明的,可在他之前,已有不少人作过这方面的尝试了。 德国人赖斯早在1861年就表演过他设计的电话机。赖斯是法兰克福大学的助教,他用猪肠作受话机的薄膜,造了一台粗糙的电话,到法兰克福物理学会上作了表演。不料,到会的权威只是把它看成是一种游戏。赖斯失望之余,决定把电话机拿到别的国家去表演,以争取支持。不幸患病于途中去世,时年仅40岁。 1874年,英国人格雷用一台比赖斯先进的电话机在华盛顿进行了表演。恼人的是,他的表演也没有得到支持,当时权威的电子技术刊物《电报人》评论说,用电传送人的语音“没有直接的实用价值”,“不过是一种科学玩具而已”。格雷在失望之余,中止了研究。 就在这时,贝尔出现了。 贝尔是一个善于动脑思考问题和有坚定意志的发明家。他从小就很爱动,喜欢拆装一些玩具或者解剖小动物,十六七岁时,他还设计过使用起来很省劲的水车。后来,他考入了爱丁堡大学,毕业后又进了伦敦大学研究声学。以后他又来到美国,入了美国籍,在波士顿大学任语音学教授。当时,电报刚发明不久,人们对电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印象,贝尔也怀着浓厚了兴趣在业余时间进行研究。 1875年6月2日,贝尔仍像往日一样从事“多工电报”即一根电线上同时传送几份电报的研究。他让助手华特生看管发送机,让电磁铁一个接一个地振动起来。他自己在隔壁房间,把接收机放在耳边听,逐一地调整它们的弹簧。 突然,贝尔从接收机中听到一阵“哗哗 ”的轻微噪声。他先是一愣,随即就冲进发送机房喊道:“你在干什么?什么也不要动,先让我来看看。”华特生告诉他,是发送机里的一个弹簧突然不振动了,用劲扳动它,电路还是不能断开,而磁化了的钢条却在磁铁前振动着。 这个偶然发生的现象,触动了贝尔的灵感,如果能制造出一种可随声音强弱而变化强度的电流,然后使这个波动电流通过导线传到另一端的接收机上,再通过薄膜的振动,把这种电信号还原成声信号,人们不就可以通过导线通话了吗? 贝尔根据这个设想,开始和助手华特生一起研究电话机。他们把自己的住所当成实验室,把电线从房间的一头拉到另一头,在电线的两端装上仪器。他们对着各自一头的仪器喊话,可是要么听不到声音,要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走廊传来的,从来没有从仪器里传过来。好在他们的邻居很耐心,允许他们把电线拉过自己的房间,而且长时间地忍受着他们毫无结果的喊叫。 终于,事情有了转机。在经过不断地改进之后,贝尔的电话机趋于成熟了。说起来,人类利用电话机进行的第一次通话实在是很有趣的,因为那竟是一声求援的呼声。 1876年3月10日,他们和往常一样开始了试验。贝尔在往电池中加入硫酸时,不小心让硫酸溅到了腿上,顿时像被火烫了似的,疼痛异常,不禁呼喊起来:“华特生,你快来呀!”谁知远远隔开几个房间的华特生竟真的在电话机里听到了贝尔的呼救声,连忙奔了过来。他奔过来后的第一个动作不是救贝尔,而是紧紧地拥抱着贝尔,祝贺试验终于成功。 贝尔制成的“电磁式电话机”,基本原理与现代电话是样的:说话人口中传出的声波使话筒里的铝膜发生振动,铝膜又使电话线中产生变化电流,在听筒那端,这种变化电流还原成振动声波,传到接话人的耳中。 早期的电磁式电话机,都要自带手摇发电机和蓄电地,而且一部电话只能和一个用户通话,实际就是专线电话。到了 19世纪末期,人们创造了“共电式电话机”,千家万户共同使用电话局里的电源。同时,人们又研究出了“电话交换机”,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总机”。后来,又产生了不需要通过接线员,便可以自动拨号通话的自动式电话机。到了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电子式自动电话机,这种电话机在使用时,还能与第三者交谈,开创了多头通话的先例。 1922年8月2日,贝尔去世了,定于8月7日举行葬礼。美国人为了纪念贝尔,在这一天特地停止使用电话,使全美国所有的电话机都变成了“哑巴”,让大家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没有贝尔发明电话机,人们将会感到有多大的不便!
亚力山大*贝尔 1875年6月2日,美国人亚力山大.格雷厄姆.贝尔(Bell,Alekander Graham)发明了电话。至今美国波士顿法院路109号的门口,仍钉着块镌有:1875年6月2日电话诞生在这里的铜牌。 1876年2月14日,贝尔申请了那个著名的他和沃森一直研究着的装置——电话的专利。同一天另一个发明家格雷(1835-1901)也向美国专利局递交了相似设备的专利申请书,只因比贝尔晚了几个小时而痛失电话发明权。 贝尔获得电话的专利证书 1876年3月10日,贝尔在做实验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自己的腿上,疼痛之中他叫了起来:“沃森先生,快来帮我啊!”没有想到,这句话通过实验中的电话传到了在另一个房间工作的他的助手沃森的耳朵里。这句极普通的话,也就成为人类第一句通过电话传送的话音而记入史册。

五、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有哪些权威认证?

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EQUIS(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 FIBAA, FIBAA Premium

AACSB International(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International),“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成立于1916年,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商学院和会计项目非政府认证机构。AACSBInternational 教育认证制度之严、标准之高、冠居全球,世所公认。全世界仅有5%的商学院取得了这项精英认证。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大陆通过AACSB认证的商学院仅有10所。

EQUIS是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创办的一个以认证为形式,对高等管理教育机构进行质量评价,推动教育进步的国际认证体系。中国大陆获得认证的学院有十四所,其中包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等。

FIBAA是欧洲重要的高等院校教育质量认证和发展机构,尤其是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和荷兰已有相当知名度。FIBAA Premium是FIBAA机构中的精英认证,只颁发给杰出商学院中的精英学位项目。

结语:亲爱的准留学生们,以上便是环俄小编为您整理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和杜拉克是一个人吗?详细介绍》一文,感谢您的阅读。若您仍然没有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请随时联系我们的在线顾问获取最专业、最准确的一对一答疑咨询,不仅可以为您节省宝贵的时间,也能有效避免因遗漏信息而与心仪的高校失之交臂,环俄留学祝您留学事宜一切顺利!

联系专业留学顾问,立即获取院校内部非公开资料及留学方案,避免踩雷导致延误留学。


汤歆

环俄留学首席顾问、高级培训讲师、顾问部总监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育学学士、社会心理学硕士,2011年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优秀毕业生,2017年入围出国留学中介行业领军人物。

免费制定留学方案

今日剩余名额: 2

环俄留学顾问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既可免费获得一次由环俄留学首席顾问1v1制定留学方案的机会。